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

北宋儒学家张载

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“横渠四句”。由于其言简意宏,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。其意思是读书人其心当为天下而立,其命当为万民而立,当继承发扬往圣之绝学,当为万世开创太平基业,说出了读书人应当有的志向和追求:天下、万民、圣贤之道、太平基业。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,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,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,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。

儒学解读

1、 “为天地立心”,程明道说:「天地无心,以生物为心。」又说:「天地无心而成化。」,天地本无心,但人有心,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,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。实则,恻隐之心,就是不忍人之心,也就是孔子的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。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:“学者之事,莫要于识仁求仁,好仁恶不仁,能如此,乃是为天地立心。”

2、“为生民立命”,直接来源于孟子的“立命”的思想。《孟子.尽心上》有云:“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。知其性,则知天矣。存其心,养其性,所以事天也。夭寿不二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。”通过修身致教,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,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,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,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。张载所标示的“为生民立命”,实即为“民吾同胞”来“立命”,其立命在于教,“修道之谓教”,此之谓也。

3、“为往圣继绝学”,故“往圣”者,孔子、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;“绝学”者,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。对儒学而言,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,而宋的濂、洛、关、闽诸大家,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。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,惟有宋儒。

4、“为万世开太平”,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。“开”期待之谓。“为万世开太平”,实现张载《西铭》描述的文化理想,民胞物与,全体归仁,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。

叶采解:“天地以生生为心,圣人参赞化育,使万物各正其性命,此为天地立心也;建明义理,扶植纲常,此为生民立道也;继绝学,谓缵述道统;开太平,谓有王者起,必取法利泽,垂于万世。”按:宋代理学家认为儒学道统自尧、舜、禹、汤、周文王,至于孔子,至于孟子。孟子既没,其道不传。至宋儒兴,才倡明了千载不传之学。故称“为往圣继绝学”。为生民立道,《横渠文集·性理拾遗》作“为生民立命”。

作者

张载(1020-1077)字子厚,北宋大儒,哲学家,理学创始人之一,理学支脉“关学”创始人,封先贤,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。祖籍大梁(今河南开封),徙家凤翔府郿县(今陕西眉县)横渠镇,学者称横渠先生。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,历授崇文院校书、知太常礼院。后其弟监察御史张戬,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,横渠遂辞官。归家后,专注于读书讲学,开创“关学”,名震一时,宋神宗熙宁十年(1077年),病逝于潼关。

南宋嘉定十三年(1220年),宋宁宗赐谥“明”,宋理宗淳祐元年(1241年),封郿伯,从祀孔庙,明世宗嘉靖九年(1530年)改称先儒张子。

年少时博览群书,颇有出仕建功之志,但在范仲淹勉励下,投身学术研究。出入佛老,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儒家思想。

横渠一生主张“实学”,强调经世致用,研究面广泛,对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和农学、军事、政治等都有独到的成果。与二程的“洛学”不同,横渠认为世界的“本源”是“气”,而非“理”。通过“气”的概念,张载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“一元论”哲学体系。”冯友兰评价其为张载对中国哲学的一大原创性贡献。

横渠哲学从天道说起,由《易传》的解释开始,论述宇宙的本体是“气”。气的本初状态是“太极”。由于气具有阴阳这种彼此对立的属性,因此永远处于运动状态。气聚则成万物,气散则归于太极。由此,横渠得出“万物本是同一”的结论。他在《正蒙·干称篇》中把天地、宇宙视为一个大家庭,人应该亲近同类和万物,他说:“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”。

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,他的著作一直被明、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,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。

名言

  1、学之行之而复疑之,此习矣而不察者也。故学礼所以求不疑,仁守之者在学礼也。

  2、圣人文章无定体,诗、书、易、礼、春秋,只随义理如此而言。

  3、古者天子既不养兵,财无所用,必大殷富,以此知井田行,至安荣之道。

  4、古之能知诗者,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。

  5、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

  6、见闻之知,乃物交而知。

  7、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

  8、贫富不均,教养无法,虽欲言治,皆苟而己。

  9、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。

  10、诚明所知,乃德良知,非闻见小知而已。

  11、不知疑者只定不便实作,则实作则须有疑,必有不行达理疑也,在可疑而不可疑不曾学,学则须疑,守旧无功。

  12、礼不必皆出于人,至如无人,天地之礼自然而有,何假于人?

  13、在可疑而不疑者,不曾学,学则须疑。

  14、天无心,心都在人之心。一人私见固不足尽,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,总之则却是天。

  15、天地之气,虽聚散、攻取百涂,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。

  16、教者如洪钟,洪钟未尝有声,由叩乃有声。

  17、礼反其所自生,乐乐其所自成。

  18、形而后有气质之性,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。人之刚柔缓急,有才与不才,气之偏也。

  19、立本既正,然后修持。修持之道,既须虚心,又须得礼,内外发明,此合内外之道也。

  20、清则无碍,无碍故神;反清为浊,浊则碍,碍则形。

  21、人多是耻于问人。假使今日问于人,明日胜于人,有何不可?

  22、天资美不足为功;唯矫恶为善,矫惰为勤,方是内功。

  23、百姓足,君孰与不足!百姓不足,君孰与足!

  24、古之小儿,便能敬事长者,与之提携,则两手奉长者之手,问之,掩口而对。

  25、礼所以持性,盖本出于性,持性,反本也。

  26、太虚无形,气之本体。其聚其散,变化之客形尔。

  27、论学则必期于圣人,语治则必期于三代,至于进为之方,设施之术,具有节级,凿凿可行,非徒托诸空言者。

  28、此天地之仁也。仁人则须索做,始则须勉勉,终则复自然。

  29、学者既知此心,且择所安而行之己不愧。

  30、使蒙者不失其正,教人者之功也。

  31、心既虚则公平,公平则是非较易见,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。

  32、欲事立须是心立,心不钦则怠惰,事无由立,况圣人诚立,故事无不立也。

  33、不尽材,不顾安,不由诚,皆是施之妄也。教人至难,必尽人之材,乃不误人。观可及处,然后告之。

  34、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。绊已不出入,一益也。授人数次,己亦了此文义,二益也。对之必正衣冠、尊瞻视,三益也。尝以因己以坏人之材为之忧,则不敢堕,四益也。

  35、人人有利欲之心,与学者正相背驰,故学者要寡欲。

  36、心苟不忘,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,莫非道也,心若忘之,则终身由之,只是俗事。

  37、教之而不受,虽强告之无益。譬之以水投石,必不纳也,今夫石田虽水润沃,其干可立待者,以其不纳故也。

  38、今人为学,如登山麓,方其迤俪之时,莫不阔步大走,及到峭岭之处便止,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。

  39、学者行礼时,人不过以为迂。彼以为迂,在我乃是径捷,此则从吾所好。

  40、天资美不足为功,惟矫恶为善,矫惰为勤,方是为功。

  41、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征,盖诚非礼无以见也。

  42、在可疑而不疑者,不曾学。学则须疑。譬之行道者,将之南山,须问道路之出。自若安坐,则何尝有疑?

  43、于无疑处有疑,方是进矣。

  44、拂去旧日所为,使动作皆礼,则气质全好。

  45、道要平旷中求其是,虚中求出实,而又博之以文,则弥坚转诚。

  46、大中,天地之道也;得大中,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。

  47、百货亦有全不售时,官则出钱以留之,亦有不可买时,官则出而卖之,官亦不失取利,民亦不失通其所滞而应其所急。

  48、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,以求新意,心中苟有所闻,即命名札记,不思则还塞之矣?更须和朋友之助。

  49、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尽亦可,有终日善言而只在一物者,当识其要,总其大体,一言而乃尽尔。

  50、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,以为太柔太弱。

  51、人谓已有知,由耳目受也。

  52、知之而不信而行之,愈于不知矣,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。

  53、圣人未尝有知,由问乃有知。

  54、人之好强者,以其所知可也。所知多则不自强满。学然后知不足;有若无,实若虚,此颜于之所以进也。

  55、此非可以聪明思虑,力所能致也。然而得博学于文,以求义理。

  56、有急求义理复不得,于闲暇有时得。益意乐则易见,急而不乐则失之矣。

  57、学者欲其进,须钦其事,钦其事则有立!有立则有成;未有不钦而能立;不立则安可望有成!

  58、“蒙以养正”,使蒙者不失其正,教人者之功也。

  59、有志于学者,更不论气之美恶,只看志如何!匹夫不可夺志也,惟患者不能坚勇。

  60、盖稍不敬事,便不忠信,故教小儿,且先安详恭敬。

  61、形而后而有气质之性,善反之,则天地之性存焉。

  62、蒙以养正,使蒙者不失其正,教人者之功也。

  63、古之小儿,便能敬事长者,与之提携,则两手奉长者之手,问之,掩口而对。盖稍不敬事,便不忠信,故教小儿,且先安详恭敬。

  64、人多言安于贫贱,其实只是计穷力屈,才短不能营画耳,若稍动得,恐未肯安之。

  65、人若志趣不远,心不在焉,虽学无成。

  66、教之而不受,虽强告之无益。譬之以水投石,必不纳也,今夫石田虽水润沃,其干可立待者,以其不纳故也。

  67、若心但能弘大,不谨敬则不立;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,则入于隘,须宽而敬。

  68、学者所志至大,犹恐所得浅,况可便志其小,苟志其小,志在行一节而已,若欲行信亦未必能信。

  69、穷理亦当有渐。见物多、穷理多,如此可尽物之性。

  70、德性所知,不萌于见闻。

  71、人一能之,己百之,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

  72、古乐不可见,盖为今人求古乐太深,始以古乐为不可知。

  73、如只据己之闻见,所接几何?安能尽天下之心?所以欲其尽也。

  74、以爱己之心爱人,则尽仁。

  75、于不疑处有疑,方是进矣。

  76、以有限之心,止可求有限之事;欲以致博大之事,则当以博大求之,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。

  77、人虽有功,不及于学,心亦不宜忘。

  78、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,则事无不治者。

  79、居仁由义,自然心和体正。学必如圣人而后已,以为知人而不知天,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,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弊也。

  80、学贵心悟,守旧无功。

  81、且立志不可大小,志小则易足,易足则无由进,人若志趣不达,心不在焉。

  82、无不知则无知,有不知则有知。

  83、天资美不足为功,惟矫恶为善。

  84、书须成诵。精思多在夜中,或静坐得之。不记则思不起。

  85、为学大益,在自能变化气质。

  86、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。

  87、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,己身则死,此则常在。

  88、人能不疑,便是德进,盖已于大本处不惑,虽未加工,(www.lz13.cn)思虑必常在此,积久自觉渐变。

  89、为天地立心,为万民立言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

  90、学者学所以为人。

  91、人多是耻于问人。假使今日问于人,明日胜于人,有何不可?

  92、礼即天地之德也,如颜子者,方勉勉于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勉勉者,勉勉以成性也。

  93、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。

  94、言有教,动有法,昼有为,宵有得,息有养,瞬有存。

  95、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而无盗,臂之以水投石,必不纳也。

  96、寻春何需东郊外,春在千家万户中。

  97、凡人为上则易,为下则难。然不能为下,亦未能使下,不尽其情伪也。

  98、人若志趣不远,心不在焉,虽学无成。

  99、居仁由义,自然心和而体正。

  100、学未至而好语变者,必知终有患。盖变不可轻议,若骤然语变,则知操术已不正。